重庆大学La FREMD团队:离子电子耦合使离子热电材料具有新的工作模式和高能量密度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利用低品位热量发电。热电材料可以在无运动部件的情况下完成热电转换,不污染环境。为了使用更少的热电单元来产生相当大的电压,需要热电材料具备更大的塞贝克系数(也称为热功率)。以离子为载体的离子热电(i-TE)材料的塞贝克系数约为毫伏/开尔文。它们易于制造,并有潜力构建灵活和可穿戴的热电器件。然而,由于离子不能进入外部电路,最先进的i-TE材料通过电极上的离子产生的感应电荷将离子电流转换为电子电流。这种热电转换也被称为离子热电电容器,通常这种转换方式具有低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且其热-电转换过程需要不断切换热源和外电路,工作过程不连续。因此,寻求一种新的能够利用i-TE固有热电特性的运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Ion–Electron Coupling Enables Ionic Thermoelectric Material with New Operation Mode and High Energy Density

Yongjie He, Shaowei Li, Rui Chen, Xu Liu, George Omololu Odunmbaku, Wei Fang, Xiaoxue Lin, Zeping Ou, Qianzhi Gou, Jiacheng Wang, Nabonswende Aida Nadege Ouedraogo, Jing Li, Meng Li, Chen Li, Yujie Zheng, Shanshan Chen, Yongli Zhou and Kuan Sun*Nano-Micro Letters (2023)15: 101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3-01077-7

本文亮点

1. 成功制备了离子-电子耦合热电材料,从理论上证明了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效应,该材料可以长时间工作,促进了低品位的热能转换
2. 在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效应的新工作模式下,离子热电材料具有32.7 mV K⁻¹的高塞贝克系数和553.9 J m⁻²的高能量密度,可实现电子元件的自供电

内容简介

基于以上问题和挑战,重庆大学孙宽教授领衔的La FREMD研究团队从离子-电子热电协同的角度,通过理论和实验结合来应对这个问题。利用天然柚子皮通过直接石墨化工艺获得了一种兼具离子和电子导电能力的离子-电子导体。以1-丁基-3-甲基咪唑氯(BMIM:Cl)离子液体为离子载体,制备了固态离子电子复合热电材料。在∆T为20 K时实现高达32.7 mV K⁻¹的热功率。因此,单个热电单元的热电压超过650 mV,这是迄今为止所有热电材料中单个热电电池达到的最高值。由于离子-电子热电协同(IETS)效应, i-TE材料的最大功率输出高达0.41 W m⁻²,比当前报道的最好的i-TE材料高4.3倍。1小时放电的能量密度高达553.9 J m⁻²,是目前报道的最高值的6.9倍。

图文导读

I 离子-电子导体工作原理示意图

从理论上,结合Soret效应与漂移电流效应,推演了离子-电子导体材料中的热电性能的载流子迁移过程,命名为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效应(IETS effect)。通过对离子-电子协同效应下塞贝克系数的推导,指出了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效应下的材料设计方向。

2.png

图1. (a)没有施加温度梯度的离子-电子导体示意图,离子和电子均匀分布,没有电位差。这里的电子指的是E&I导体中的载流子。(b)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II 热电压与放电电流性能表征

电子热电材料、离子热电材料和离子-电子热电复合材料的热电压与放电电流的表现。

3.png

图2. (a)CPP900的热电势。(b)纯离子热电材料和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材料的热电势。(c)单个热电单元获得的热电势与文献中的对比。(d)纯离子热电材料的开路电压和放电电流(e)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材料的开路电压和放电电流(f)电子热电材料、离子热电材料和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材料的放电电流。

III 离子-电子导体的微纳结构的表征

离子-电子导体的微纳结构。

4.png

图3. 离子-电子导体的微纳结构。

IV 热电性能测试

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材料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及其与文献中的对比。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材料能够为电容器充电、实现一些小型电子器件的日常供电,最重要的是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材料连续工作时间能够超过3000分钟,相比于一般的离子型热电材料具有较大的进步。

5.png

图4. 离子-电子热电协同材料的功率密度(a、b)、能量密度(a、c、d)及器件输出表现(e、f、g、i),并且能够长期运行(h、i)。

总结

该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出了IETS效应,并且结合理论推导指出了IETS效应下的材料设计原则,IETS效应使得离子热电材料的功率输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改变了i-TE的工作模式,实现了长时间连续工作。该工作得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欧阳建勇教授、程汉霖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刘玮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熊壮博士的大力支持。

作者简介

6.jpg

何勇杰

本文第一作者

重庆大学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
(1)离子热电材料(2)热电池。

个人简介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在《Nano-Micro Letter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被引用46次。致力于离子热电材料在低品位热能收集利用方面的研究。

Email:rowell@whut.edu.cn

7.png

孙宽

本文通讯作者

重庆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1)有机热电材料与器件(2)可印刷太阳能电池(3)导电高分子。

个人简介

孙宽,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市“百人计划”特聘专家、“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重庆市教委)负责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际研发中心(重庆市委组织部)主任。长期从事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原理及技术的研究,具有多年的材料设计和器件构筑经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oule、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累计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被引用12000余次(Google Scholar数据),H因子53,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Research.com发布的材料科学顶级科学家、”全球学者库”发布的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等榜单。在国际知名出版社CRC Press、Wiley-Scrivener和Wiley VCH出版的学术专著中撰写4个章节。申请中、美、澳专利50余项,已授权20余项。获重庆产学研科技成果创新奖一等奖(排名第1),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排名第1和第2)。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担任Elsevier国际期刊《DeCarbon》执行副主编、《Materials Reports: Energy》副主编、EI期刊《材料导报》执行编委、《SmartMat》青年编委以及《Science》等61本期刊审稿人;当选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知联会副会长、重庆市沙坪坝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重庆大学知联会会长;担任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重庆青委会专家委员、重庆纳米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作为重庆市光伏扶贫专家组成员参与相关工作。

Email:kuan.sun@cqu.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关于我们

8.jpg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在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ghlight,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2JCR影响因子为 26.6,学科排名Q1区前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欢迎关注和投稿。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 editor@nmlett.org
Tel: 021-34207624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可以与别人分享!:Nano-Micro Letters » 重庆大学La FREMD团队:离子电子耦合使离子热电材料具有新的工作模式和高能量密度

赞 (0)

评论 0